辩证名称:脾与胃病辨证(寒湿困脾)


寒湿困脾形成原因:

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:  ①饮食不节, 过食生冷
   ②淋雨涉水, 居处潮湿
   ③内湿素盛
  上述诸因,导致寒湿内盛,中阳受困,形成寒湿困脾证。
  《临证指南医案·湿》:"湿为重浊有质之邪,若从外而受者,皆由地中之气升腾;从内而生者,皆由脾阳之不运。虽云雾露雨湿,上先受之,地中潮湿,下先受之。然雾露雨湿,亦必由地气上升而致,若地气不升,则天气不降,皆成燥症矣,何湿之有!其伤人也,或从上,或从下,或遍体皆受,此论外感之湿邪,著于肌躯者也。……若脾阳不运,湿滞中焦者,……以温运之。"

寒湿困脾症候分析:

寒湿困脾证 ①脘腹痞闷满痛--脾性喜燥恶湿,寒湿内侵。
   ②食欲减退,口淡不渴,泛恶欲吐──中阳受困,脾气被遏,运化失司,胃失和降。
   ③头身困重──湿性重着,肢体沉重;清阳不展,头重如裹。
   ④肢体浮肿──中阳不运,水湿泛溢肌肤则浮肿。
   ⑤大便溏泻,小便短少──水湿注于肠中则便溏,膀胱气化失司则尿少。
   ⑥面色黄晦──湿阻气滞,气血运行不利,不能外荣肌肤。
   ⑦肤目发黄──脾为寒湿所困,阳气不宣胆汁外泄。
   ⑧舌淡胖苔白腻,脉濡缓──寒湿为患之象。

寒湿困脾诊断要点:

⑴有饮食生冷或气候变化,居处潮湿等寒湿内侵之病因。
   ⑵寒湿困阻中焦、纳化失常,可致水湿外溢肌肤。
   ⑶无热象,口淡不渴,舌苔白腻滑,脉濡缓。

寒湿困脾鉴别诊断:

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: ⑴寒湿困脾证有饮食生冷或气候变化,居处潮湿等寒湿内侵之病因;寒湿困阻中焦、纳化失常,可致水湿外溢肌肤;无热象,口淡不渴,舌苔白腻滑,脉濡缓。其面目发黄呈黄而晦暗,为阴黄。
   ⑵湿热蕴脾证有感受湿热之邪,饮食不洁、过食肥甘病史;有脘腹痞闷、呕恶厌食、便溏不爽、或身目发黄等见症;有明显的热象:身热起伏、汗出热不解、小便短赤、舌红苔黄、脉数。其面目发黄呈黄而鲜明,为阳黄。

寒湿困脾治疗原则:

温中化湿──苓桂术甘汤、实脾饮、鸡鸣散。
   常用中药:茯苓、桂枝、白术、甘草、厚朴、大腹皮、干姜、木香、草果、木瓜、陈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