辩证名称:脾与胃病辨证(脾阳虚)


脾阳虚形成原因:

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: ①脾气虚发展而来  
   ②过食生冷,损伤脾阳   
   ③肾阳虚衰,火不生土
  以上诸因,导致脾阳虚衰,阴寒内盛,形成脾阳虚证。
  脾阳虚大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。《济生方·脾胃虚寒论治》:"夫脾者,足太阴之经,位居中央,属乎戊己土,主于中州,候身肌肉,与足阳明胃之经相为表里。表里温和,水谷易于腐熟,运化精微,灌溉诸经。若饮食不节,或伤生冷,或思虑过度,冲和失布,因其虚实,由是寒热见焉。方其虚也,虚则生寒,寒则四肢不举,食欲不化,喜噫吞酸,或食即呕吐,或卒食不下,腹痛肠鸣,时自溏泄,四肢沉重,举多思虑,不欲闻人声,梦见饮食不足,脉来沉细软弱者,皆虚寒之候也。" 

脾阳虚症候分析:

脾阳虚证 ①腹胀纳少──脾之阳气虚衰,运化失健。
   ②腹痛喜温喜按──阳虚阴盛寒从中生,寒凝气滞。
   ③大便溏薄清稀──水寒之气内盛,水湿不化,流注肠中。
   ④四肢不温──四肢禀气于脾胃,脾阳虚不能温四末。
   ⑤小便不利,周身浮肿--中阳不振,水湿内停。
   ⑥肢体困重--膀胱气化失司,水湿流溢肌肤。
   ⑦白带清稀量多──阳虚带脉不固,水湿下渗。
   ⑧舌淡胖苔白滑--阳气虚衰,水寒内盛。
   ⑨脉沉迟无力--阳气虚衰,水寒内盛。

脾阳虚诊断要点:

⑴常由脾气虚发展而来,病程长,有脾气虚症状(食少、纳呆、腹胀、便溏)。
   ⑵腹部隐痛,喜温喜按(虚痛)。
   ⑶全身有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脉沉迟无力虚寒症状。
   ⑷可见浮肿、带下量多等水湿症状。

脾阳虚鉴别诊断:

脾阳虚证与心阳虚证鉴别: ⑴两者均有明显的虚寒症状,均可见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脉沉迟无力等虚寒症状。
   ⑵脾阳虚证常由脾气虚发展而来,有脾气虚症状(食少、纳呆、腹胀、便溏)腹部隐痛,喜温喜按(虚痛),可见浮肿、带下量多等水湿症状。
   ⑶心阳虚证是由心气虚证发展而来。具有心气虚的症状,常见心悸怔忡,心胸闷痛、气短,乏力疲惫,劳则甚为主症,或有自汗,舌淡紫苔白滑脉弱或结代。

脾阳虚治疗原则:

温中健脾──黄芪建中汤、理中汤
   常用中药:黄芪、桂枝、干姜、党参、白术、甘草、法夏、陈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