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辨证解析与鉴别
辩证名称:脾与胃病辨证(湿热蕴脾)
湿热蕴脾形成原因:
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: ①湿热外邪,侵犯人体②过食肥甘酒酪,酿湿生热
由于上述两种原因,导致湿热内蕴中焦,形成湿热蕴脾证。
《医林绳墨·湿热方论》:"湿热者,因湿而生其热也,脾土之为病也。何也?脾属土,而土尝克水。湿者,水之象也,郁于中宫,化而为热,故曰湿热。其症头眩体倦,四肢无力,中七不清,饮食不进,小便黄浊,大便溏泻。此脏腑因湿之所伤也,其脉濡而缓;甚者,发热恶寒,自汗时出,其脉濡而数。"
湿热蕴脾症候分析:
湿热蕴脾证 ①脘腹痞闷,纳呆呕恶--湿热蕴结脾胃,受纳运化失职。②渴不多饮--脾胃受困,升降失常。
③肢体困重──脾主肌肉,湿性重着。
④大便溏泻不爽,小便短赤--湿热交阻下迫。
⑤面目发黄,黄色鲜明--湿热内蕴,熏蒸肝胆,胆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肤。
⑥身热起伏,皮肤发痒--湿遏热伏。
⑦汗出热不解--热处湿中,湿热郁蒸。
⑧舌红苔黄腻,脉濡数──湿热之象。
湿热蕴脾诊断要点:
⑴有感受湿热之邪,饮食不洁、过食肥甘病史。⑵有脘腹痞闷、呕恶厌食、便溏不爽、或身目发黄等见症。
⑶有明显的热象:身热起伏、汗出热不解、小便短赤、舌红苔黄、脉数。
湿热蕴脾鉴别诊断:
湿热蕴脾证与肝胆湿热证鉴别: ⑴湿热蕴脾证病机在于运化失司,升降不利。故临床常见脘腹痞闷,呕恶厌食,大便不爽,脉濡数等症状。⑵肝胆湿热证病机在于气机郁滞,疏泄失常,故临床以胁肋灼痛,寒热往来,身目发黄,阴部瘙痒,带下黄臭,脉弦数等症状为主。
湿热蕴脾治疗原则:
清热化湿──藿朴夏苓汤。常用中药:藿香、厚朴、半夏、茯苓、杏仁、薏苡仁、白蔻仁、猪苓、泽泻、淡豆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