辩证名称:心与小肠病辨证(心阳虚)


心阳虚形成原因:

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:          
     

①久病体虚。    
②暴病伤正。     
③先天禀赋不足。
④年高脏器亏虚。
以上原因均会损及心气,进一步伤及心阳,从而导致心阳虚证。
由于致病因子的作用,耗伤了心气,在心气虚基础上影响了阳气的温煦鼓动功能时,则形成了心阳虚证,《素问·痹论》说:“脉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心”,说明外感寒湿之邪搏于血脉内舍于心,心气心阳被抑,较易发为心气心阳虚证。
《证治汇补·惊悸怔忡》说:“有阳气内虚,心下空豁,状若惊悸,右脉大而无力者是也。”

心阳虚症候分析:

心阳虚                 
①心悸怔忡─→心阳气虚,搏血无力。
②失眠健忘─→血运无力,心不藏神 。
③胸闷气短,活动后加重─→宗气运转无力,胸阳痹阻,劳则耗气 。
④面色淡白,畏寒肢冷─→为阳虚一般症状。
⑤舌淡胖苔白滑,脉微细─→为阳虚之舌脉象 。

心阳虚诊断要点:

①有久病体虚、暴病伤正、年高体虚等病史。  
②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。  
③在心气虚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。

心阳虚鉴别诊断:

心阳虚要注意与心气虚的鉴别,其鉴别要点如下: ①心阳虚 证候较心气虚证为重,病程较长,具有心气虚的症状,还可出现怔忡,心胸闷痛、自汗兼阳虚畏寒,舌淡紫苔白滑脉弱或结代。  
②心气虚证 证候较轻,病程较短,以心悸气短,乏力疲惫,劳则甚为主症,或有自汗,舌淡脉虚。
③心阳虚由心气虚证发展而来,即在心气虚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。

心阳虚治疗原则:

 温补心阳——四君子汤加附子、桂枝
  常用中药:
    附子、桂枝、党参、白术、甘草、黄芪
    远志、当归、柏子仁、酸枣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