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辨证解析与鉴别
肝脾不调证证解析:形成原因、症候分析、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
本页详细解析了肝脾不调证证的形成原因,并深入分析了其症候表现、诊断要点以及与其他证候的鉴别诊断。同时,还提供了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和中药名称,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并改善肝脾不调证证。
辩证名称:脏腑兼病辨证(肝脾不调证)
肝脾不调证形成原因:
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: ①情志不遂,郁怒伤肝,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②饮食劳倦伤脾,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,肝失疏泄
是由于情志不遂,郁怒伤肝,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;或饮食劳倦伤脾,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,肝失疏泄而成的证候。
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肝脾功能失调,形成肝脾不调证。
肝脾不调证的病因病机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:一是因情志不遂,郁怒伤肝,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;一是饮食劳倦伤脾,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,肝失疏泄而成。为其特征。《血证论评释·阴阳水火气血论》:"火为阳而生血之阴,即赖阴血以养火,故火不上炎,而血液下注,内藏于肝,……血下注于血海之中,心火随之下济,故血盛而不亢烈,……如或血虚,则肝失所养,木旺而愈动火,心失所养,火旺而益伤血,是血病即火病矣?
肝脾不调证症候分析:
①胸胁胀闷窜痛,纳呆腹胀--肝失疏泄,脾失健运②腹痛欲泻,泻后痛减──肝气横逆,扰乱脾的运化
③胸闷善长太息--肝气郁结
④急躁易怒--气郁化火,肝失柔顺
⑤便溏不爽、肠鸣矢气--肝气横逆,脾运失常
⑥舌苔白或白腻--肝气横逆,脾湿不运
⑦脉弦--肝气郁结之征
肝脾不调证诊断要点:
(1)有情志不遂,郁怒伤肝,肝失条达而横乘脾土;或饮食劳倦伤脾,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,肝失疏泄之病理基础。(2)有纳呆腹胀,便溏不爽,肠鸣矢气,腹痛欲泻,泻后痛减等脾失健运表现。
(3)可见胸胁胀痛,善长太息,急躁易怒,脉弦等肝郁症状
肝脾不调证鉴别诊断:
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的鉴别: (1)两者在病因病机上多因情志不舒,肝失疏泄而引起,只不过是肝失疏泄影响的部位不同,一是在脾,一是在胃。所以在临床上皆可见到胸胁胀痛,善长太息,急躁易怒,脉弦等肝郁症状。(2)肝胃不和证临床除胸胁胀痛,善长太息,急躁易怒,脉弦等肝郁症状外,重在胃失和降,还可见呃逆嗳气,吞酸嘈杂,食纳减少症状。
(3)肝脾不调证在临床上除见有胸胁胀痛,善长太息,急躁易怒,脉弦等肝郁的表现外,重在脾失健运,还有明显的纳呆腹胀,便溏不爽,肠鸣矢气,痛泻之症状。
肝脾不调证治疗原则:
疏肝健脾--逍遥丸、痛泻要方常用中药:柴胡、当归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术、炙甘草、薄荷、防风、陈皮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