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辨证解析与鉴别
心脾两虚证证解析:形成原因、症候分析、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
本页详细解析了心脾两虚证证的形成原因,并深入分析了其症候表现、诊断要点以及与其他证候的鉴别诊断。同时,还提供了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和中药名称,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并改善心脾两虚证证。
辩证名称:脏腑兼病辨证(心脾两虚证)
心脾两虚证形成原因:
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: ①久病失调,损伤脾胃②思虑过度,伤及脾胃
③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
④慢性失血,血亏气耗
是指由于心血不足、脾虚气弱所表现的心神失养,脾失健运、统血的虚寒证候。
以上原因均可导致心脾气血两虚,形成心脾两虚证。
心脾两虚证多因久病失调,或思虑过度,或因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或因慢性失血,血亏气耗,渐而导致心血虚与脾气虚之证。由于心、脾亏虚,又相互影响,致使主血、生血、统血等功能失司。临床既可见心悸怔忡、失眠多梦、头晕健忘等心血不足、心和头目失养等症状,又可见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、倦怠乏力、面色萎黄等脾气不足、运化失健症状,或见皮下出血,妇女月经量少色淡,淋漓不尽等脾虚不能统血证候。《血证论评释·阴阳水火气血论》:"食气入胃,脾经化汁,上奉心火,心火得之,变化而赤是之谓血。故治血者,必治脾为主,仲景炙甘草汤皆是此义。"
心脾两虚证症候分析:
心脾两虚证 ①心悸怔忡,失眠多梦--心血不足,心失所养。②食欲不振,腹胀便溏──脾气不足,运化失健。
③倦怠乏力,头晕健忘,面色萎黄--气血不足,肢体头目失养。
④皮下出血--脾气虚不能统血,血溢脉外。
⑤妇女月经量少色淡,淋漓不尽--脾不统血,冲任不固。
⑥舌淡嫩,脉细弱--气血亏虚,舌脉失养。
心脾两虚证诊断要点:
(1)有久病失调、思虑过度、饮食不节损伤脾胃,或慢性失血,血亏气耗之病理基础。(2)有心悸怔忡、失眠多梦、头晕健忘等心血不足,心和头目、肢体失养症状。
(3)有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、倦怠乏力、面色萎黄等脾气不足、运化失健症状。
(4)可见皮下出血,妇女月经量少色淡,淋漓不尽等脾虚不能统血症状。
心脾两虚证鉴别诊断:
心脾两虚证与心肾不交证的鉴别: (1)两证当从病因、病性及临床表现上加以鉴别。两者皆可见心悸失眠症状,但心脾两虚证主要是由于久病失调、思虑过度、饮食不节损伤脾胃,或慢性失血,血亏气耗渐致心血虚与脾气虚并见之证;心肾不交证多由于肾阴亏耗后,肾阴不能上承于心,虚阳亢动,扰及心神所致。(2)心脾两虚证临床除心悸怔忡、失眠多梦等心失所养症状外,还可见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、倦怠乏力等脾气不足、运化失健症状,或见皮下出血,妇女月经淋漓不尽等脾不统血证候。
(3)心肾不交证在临床上除见有惊悸失眠的表现外,还有明显的阴虚内热,腰膝酸软等肾阴不足症状。
心脾两虚证治疗原则:
补益心脾--归脾汤常用中药:党参、白术、熟地、茯苓、当归、龙眼肉、酸枣仁、炙甘草、淮山、黄芪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