辩证名称:心与小肠病辨证(心脉痹阻)


心脉痹阻形成原因:

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:  ①气虚或阳虚温煦推动无力
②瘀阻→阻滞心脉。     
③痰滞→壅阻心脉。
④寒凝→痹阻心脉。
⑤气郁→阻闭心脉。
《诸病源候论·咽喉心胸病诸候·心痹候》:“思虑烦多则损心,心虚故邪乘之,邪积而不去,则时害饮食,心里怫怫如满,蕴蕴而痛,是谓之心痹,诊其脉沉而弦者,心痹之候也。”
《症因脉治·心痹》:“心痹之因,或焦思劳心,心气受伤或心火妄动,心血亏损,而心痹之症作矣。”

心脉痹阻症候分析:

心脉痹阻证 ①心悸怔忡→阳气不足,心失温养。  
②胸闷胸痛→心脉痹阻,气血不畅。
③痛引肩背内臂→手少阴心经出腋下循内臂。
④活动后加重,时发时止→劳则气耗。
⑤闷痛,体胖多痰,身重困倦,舌苔白腻,脉沉滑→痰阻之象。
⑥剧痛,得温痛减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脉沉迟紧→寒凝之象。
⑦刺痛,舌暗紫有瘀点、瘀斑,脉细涩或结代→瘀阻之象。
⑧胀痛,发作与情志有关,舌淡红或暗红,脉弦→气滞之象。

心脉痹阻诊断要点:

①多发于中老年人。
②有瘀阻、痰滞、寒凝、气郁等病因。
③以胸部憋闷疼痛,痛引肩背内侧,时发时止为主症。

心脉痹阻鉴别诊断:

心脉痹阻之寒凝心脉证应注意与心阳虚的鉴别,其鉴别要点如下: ①两证均有心悸怔忡,心胸憋闷疼痛,但两者不同,一虚一实。
②心脉痹阻之寒凝心脉证,属实证,感受寒邪引发,疼痛剧烈,得温痛减伴肢冷、苔白、脉沉迟或沉紧
③心阳虚证以阳虚为主,除上述症状外,伴见畏寒、面色咣白、气短、自汗、舌淡胖或紫暗,苔白滑,脉弱或结代,其痛不如寒凝心脉剧烈。

心脉痹阻治疗原则:

宣痹通阳,活血化瘀——枳实薤白桂枝汤
常用中药: 瘀阻:丹参、三七、赤芍
痰滞:瓜蒌、半夏、薤白
寒凝:桂枝、薤白、附子
气郁:玄胡、枳实、川芎